“公厕+店铺”、“公厕+饭店”、“公厕+办公楼”...梅州公厕建设的“厕所+”模式
梅州市采取“公厕+店铺”、“公厕+饭店”、“公厕+办公楼”、“公厕+中转站”、“公厕+老人活动室”等公厕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,把商业体与公厕巧妙地结合起来运营,让梅州公厕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更加有活力,也更加可持续化。
欢迎加入环卫科技网微信群,请添加微信号130 0659 0068,验证信息注明“加群”。
近日,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016年度厕所革命先进市名单,全国共有100个城市入选,广东省的广州、梅州、潮州、揭阳、湛江、韶关等6个城市受表彰,这是梅州连续两年上榜先进市。
“连续两年都有梅州,这真的不容易啊。”梅州市旅游局局长朱瑛这样说。今天,梅州市拥有几十座已经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厕所,采取“公厕+店铺”、“公厕+饭店”、“公厕+办公楼”、“公厕+中转站”、“公厕+老人活动室”等公厕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,因地制宜、整合资源、合理布点,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管理“四管齐下”,把商业体与公厕巧妙地结合起来运营,这让梅州公厕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更加有活力,也更加可持续化。
公厕+店铺
今天看来,“厕所+”模式的推广在国内的旅游厕所建设中的确先进,但回顾过去,其实梅州的公厕服务从十几年前就走在业内前沿了。2005年,梅州城区公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被“创优”国检组誉为“梅州模式”;2008年,梅州走出一条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,受到业内人士关注,获得当年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……十几年前在城市公厕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,正是今天梅州以商养厕的原型。
>>因地制宜的“厕所+”
今天走在梅州的大街小巷,你会发现公厕并不仅仅是建在路边的简易平层建筑,而更多的是和商业相关的综合体。商店、办公场所、饭店、手信店、老人活动室……这些原本与公厕没有关系的场所成了向游客和市民开放的旅游厕所。“厕所和售票处结合起来了,感觉挺方便的。”一名在梅江区东山码头排队买票的游客这样说。在这个景区门口的旅游服务咨询点不仅设立了售票口和小卖部,还建有旅游厕所,方便游客入园前使用。
公厕+饭店
“有的公厕位于商业街,就做成店面+厕所,有的公厕在社区附近,就做成老人活动室+厕所,以商养厕中的‘商’其实是变化的,而这个变化因地制宜。”梅州市旅游局规划资源统计科科长卓杰这样说。
公厕+办公楼
将梅州现有的几十个厕所市场化运作案例做一个统计,可以发现大致分为五种模式:“公厕+店铺”、“公厕+饭店”、“公厕+办公楼”、“公厕+垃圾中转站”、“公厕+老人活动室”,涵盖了市民和游客的基本需求,可设立的范围和区域也因为商业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宽泛。商业的介入反而会削弱厕所本身的职能?在面对很多网友的疑问时,卓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,“我们都设立了非常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在建筑上,让游客可以一眼看到。”
公厕+垃圾中转站
公厕+店铺,其实通俗理解就是以“店”养厕。在规划建设公厕和改造工作时,有条件有土地运营店面的,都建设了商店。“建好之后把门店租出去给商家,不收取租金的前提是店家要负责好厕所的后期管理及保洁费用,这样既提高了成本,也提高了保洁水平。”梅州市旅游局规划资源统计科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。据了解,这样的公厕在梅州城区里有10多座。
五个模式中,最受争议的是“公厕+饭店”。吃饭和如厕放在同一个区域,总让人难以理解。对此,梅州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,“其实饭店和公厕被设立在不同的楼层,卫生问题游客和市民可以放心。”梅州市区内文化路的公厕就与饭店设置在一起,敞开对外、顾客兼用、资源共享,饭店经营与公厕管理相互促进,确保清洁卫生,顾客满意、市民满意,打造出了城市公厕建设管理新模式和卫生间的新形象。
“公厕+办公楼”和“公厕+垃圾中转站”模式都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,保洁方面得到了统一,方便管理:一栋楼里既有办公区域,也有面对公众开放的公厕区域,彼此互不打扰,但却大大节约了用地和建设成本,方便管理,净化质量也得到了保证。而公厕与中转站的合二为一,不仅提升了公厕的整洁程度,垃圾中转站的卫生状况也能得到一定改善。
“公厕+老人活动室”的模式是把公厕与老人活动室合为一体。由社区无偿提供土地,环卫部门出资建设、管理。底层为公厕,二层建老人活动室……既方便了市民生活,又为游客提供了方便。
其实,建设这样一间“有附加值”公厕的费用并不低,按照省级标准,一座旅游厕所的新建费用是15万元,而梅州模式的厕所新建费用则需要三四十万元。卓杰说,“虽然建设初期的费用稍高,但这样投入市场的厕所后期的养护费用却大大减少了;从长远的角度看,肯定是省钱的,而且养护效果会更好。”一座厕所仅聘请保洁员的费用,一年就要达到三四万元,而以商养厕之后这些费用就不必再支出了。
>>开创“梅州模式”
去年梅州市在厕所革命建设上共投入3000多万元,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达123座。早在2015年厕所革命刚启动时期,梅州市已制定实施了《梅州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(2015—2017年)行动计划实施方案》,提出3年内将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共342座,达到相关质量等级标准、厕所数量充足、管理有效的目标。按照此方案,今年梅州市将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20座,其中新建74座、改扩建46座。
笔者在走访梅州部分公园景区时看到,很多公共厕所既重外表,也重内里。外表上匠心独具,好似景区一景,如客天下景区亭台楼阁式厕所,兴宁神光山旅游区的绿墙木栅栏小清新式厕所。厕所内部环境干净整洁、设施完善,有部分公共厕所还放送优美的音乐,让人心情愉悦。
但10年前的梅州公厕情况却不是那么的乐观。据当地人介绍,梅州市2004年上半年以前的公厕大部分建筑标准都很低,基本上都是槽坑式,简陋、破烂、设施设备不完整,低矮不透光、不通风,地板渍水,虫蛆满地爬、蚊蝇四处飞,污水横流、臭气熏天。“脏”、“臭”成为公厕的代名词,那么,如何破解这一城市管理的难题呢?时任梅州市环卫局局长、党委书记吴献华是公厕改革最直接的策划者。“要是把公厕和店铺结合起来,用门店租金抵减部分公厕管理费用,岂不是可以节约成本?把公厕和饭店建在一起,饭店不用再建卫生间,降低场租成本,公厕搞不干净就会赶跑顾客,所以饭店必须把公厕搞得比饭店还干净,才能经营下去,长期下来不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了吗?”他的观点为梅州市的公厕规划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。
2004年下半年以来,梅州市政府出台了《梅州城区公共厕所管理暂行办法》,把公厕与店铺、饭店、办公楼、垃圾中转站、老人活动室等设施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,新建和改造了50多座不改变公厕主体功能的环卫综合设施,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,走出了一条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,方便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市民。
2005年7月,梅州城区公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被“创优”国检组誉为“梅州模式”。2006年5月广东省建设厅在梅州召开广东省公厕建设管理现场会。2007年梅州城区公厕建设模式取得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。2008年,梅州市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项目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
目前,梅州公厕的模式也运用到了旅游景区当中,越来越多和商业结合的厕所在城市的角落中出现。梅州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说,“以商养厕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文明形象,公厕保洁实行市场化运营,公厕全天候保持清洁度,彻底改变了以往靠鼻子找厕所的历史,也提升了城市土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利用率,通过公厕与中转站、店铺、办公室等设施的科学规划,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,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、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宗旨。”
>>重点改造“第三卫生间”
前两年,梅州市新改建厕所数量居广东省第三,占全省建设比重的7.8%,2017年梅州市计划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20座。根据梅州市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,2017年梅州市的旅游厕所建设工作的重点将放在“第三卫生间”的修建上。
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梅州市还将着力推进“第三卫生间”的建设。“自从去年年底开始,梅州的几个国家5A级以及4A级旅游景区已经根据规定着手增加景区内的‘第三卫生间’,一些景区目前还在动工中。除了保证‘第三卫生间’的职能以外,厕所的外观也力求能融入更多的客家元素,建造出更多与景区融合为一的‘第三卫生间’。”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相关规定,5A级旅游景区在2017年年底前必须建设“第三卫生间”,梅州市除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将在年底完成建设外,平远五指石等景区也将作为示范区在年底前完成“第三卫生间”的建设。
来源:中国旅游报
推荐阅读: